从“癌症高发”到“全国样板”:阳城五十载抗癌路守护万家安康
栏目:公司新闻 发布时间:2025-09-05 14:23:45

  “吃夏不吃秋,吃秋不吃夏”——这句曾在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民间流传的俗语,道尽了当地上消化道癌患者生存期极短的现实。

  阳城县位于太行山以西、沁河中游西岸,曾因食管癌高发被“吃不得病”的阴影笼罩。1972年,全国第一次食管癌死亡回顾调查数据显示:阳城县食管癌死亡率达169.22/10万。阳城县食管癌发病率长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对此,周恩来总理作出“摸清情况、研究出对策”的指示。1974年8月,阳城县肿瘤医院在次营镇挂牌成立,57名医护人员带着3台显微镜和12张病床,开启了抗癌征程。

  阳城县肿瘤医院首任院长王德旺的工作笔记里记录着当时的艰辛:“1975年7月,徒步30里到横河镇筛查,村民以为我们是‘江湖郎中’,敲锣赶人。”

  为扭转村民观念,阳城县肿瘤医院联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组成“赤脚防癌队”,背着便携式内镜走村入户,进行食管癌筛查和防治宣传。1981年,该院与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合作开展食管癌病因学研究,历时10年证实当地高盐饮食与亚硝酸盐暴露是主要致病因素。这一成果被写入《国际癌症研究报告》。

  2006年,阳城县肿瘤医院入选首批“国家上消化道癌早诊早治项目”实施单位。时任阳城县肿瘤医院科研办主任的王新正至今还记得项目启动时的窘迫:全院仅有2台老旧内镜,医护人员要背着设备走村入户;手工登记的纸质档案堆满了半间办公室,患者随访全靠脚力奔波。

  上消化道癌筛查,要面对的不仅是技术挑战,还有群众健康意识不足、配合度低的问题。为了消除大家的顾虑,医务人员付出了诸多努力。

  “最初群众不理解,觉得‘没病查什么’。我们就挨家挨户讲案例,请康复患者现身说法,敲开他们健康意识的大门。”王新正回忆说。

  部分群众即便完成检查,拿到化验单后往往就失联了,导致后续诊疗情况难以追踪。面对困境,以卫娟为代表的医护团队毫不退缩。对于远赴外地、失联的患者,他们辗转联系患者亲友,不放过任何线索。无数个工作日里,他们重复拨打电话、耐心沟通、定期回访,把患者拉回早诊早治的轨道。

  正是这份执着坚守,使得海量诊疗数据得以留存。在阳城县肿瘤医院档案室,2000多个牛皮纸档案盒整齐排列,里面是近20年来积累的4万份筛查数据。卫娟翻检着早期档案感慨道:“每一份数据都是一条生命轨迹。”

  经系统梳理与深度分析,这些数据成为当地绘制肿瘤防控蓝图的“指南针”。更令阳城县肿瘤医院医务人员骄傲的是,基于阳城县数据形成的《太行山地区上消化道癌筛查路径》被纳入国家诊疗指南,总结的“政府主导、医防融合、全程管理”模式在全国28个县市推广。

  “如今,从图像采集到初步研判只需3分钟;当年,我们对着黑白影像一判就是半小时。”该院内镜科主任王然边演示着最新的高清胃镜边介绍,2019年该院放疗中心启用,配备先进的放疗设备,使食管癌等癌症患者放疗后5年生存率明显提高;2025年3月,阳城县肿瘤早筛早诊早治中心成立,整合多学科力量,开展从无痛胃肠镜检查到微创切除的全流程服务,配合山西省肿瘤专科联盟专家帮扶,实现肿瘤诊疗精准化。

  在硬件升级的同时,该院打造“三级筛查网络”——以县级医院为核心,以乡镇卫生院为枢纽,以村卫生室为前哨,构建起覆盖全县18万适龄人群的防治体系。

  在蟒河镇卫生院的数字化随访屏上,实时跳动的数据揭示着服务模式的变革:通过微信小程序预约随访的患者占比达68%。该院工作人员还专门建立微信群,为老年患者提供服务。只要群里有患者提出预约需求或咨询问题,工作人员都会第一时间响应。这种“永不离线”的服务,也让当地居民的筛查参与率明显提高。

  在蟒河镇,一名居民在随访中被发现有癌症症状,却反感医生给他打电话,还把医生的电话拉黑了。医生多方打听,联系到了其亲属。在亲属的劝说下,该居民来到医院检查,确诊为食管癌早期。术后,他紧握着医生的手,激动地落泪:“是你们的坚持,给了我重生的希望!”

  在王新正那泛黄的工作日志里,记录着2007年一名早癌患者的救治故事——62岁的张大爷在筛查中检出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经及时手术,至今已健康生活18年。

  从2006年项目开展以来,阳城县已累计发现并成功救治560多名早期癌症患者。一些康复后的患者自愿组成“抗癌康复宣讲团”,每年走进村落,用亲身经历讲解早筛早诊早治的好处。

  如今,阳城县逐步构建起农村防治肿瘤新模式:以40~69岁高危人群为重点,开展免费内镜筛查,并形成“政府主导、多方协作、多维宣传、规范服务”的工作机制。截至目前,该县累计完成筛查近4万人次,早诊率超70%。

  阳城县肿瘤医院院长李晋军指着墙上的防治地图说:“我们正在建设区域肿瘤数据中心,未来要让每一份筛查数据都成为防癌的‘预警雷达’。”